当前位置:longxing体育马拉松猝死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马拉松猝死
马拉松猝死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马拉松猝死
2022-07-11

最近全球范围内的几场马拉松都频频出现猝死事件,到底是怎样才会出现马拉松猝死的情况呢?小编为大家详细分析了这几场事件的发生原因,并作出了针对性的防猝死建议,让小伙伴们都能以安全第一的准则来进行锻炼!

马拉松死亡原因有哪些

中国马拉松第一例参赛选手猝死的意外事件发生在2004年北京马拉松,逝者为20岁的北京交大学生刘红斌和64岁的长跑爱好者胡守礼,分别参加半程和全程马拉松项目,这也是这项国内历史最悠久马拉松的第一例猝死事件。此后几年广州、厦门、香港等地的马拉松也都有悲剧发生。2014年中国马拉松进入赛事井喷期,2014-2016这三年共发生了14例猝死(2014年4例、2015年5例、2016年5例)。

以2014-2016年为例。14例猝死中,8例发生在距离终点不到1公里处或完赛后;11例发生在半程项目、1例发生在全程项目、2例发生在十公里项目。分析这些意外事件不难发现端倪:相比难度更大的全程马拉松,半程马拉松出现意外的概率反而更高;多数马拉松事故,包括更多起经赛事医疗人员救助成功的范例,都与运动型心脏骤停有关,其中不少选手有先天性的心脏问题,如心肌病、心脏瓣膜病等,或在赛前一段时间出现过不适症状;死神也并不会眷顾那些马拉松“老鸟”,有多年长跑经历的人同样可能是意外的发生者。

更具体些的解读,“量力而行”对每一位参赛者都是需要被强调的。马拉松并非只是一小撮长跑拥趸才能参加的高门槛活动,但参与者一定得是具备正确跑步习惯、且有足够训练量的人。那些意外归根结底,大多是因为参与者自身的越界,可能是潜在病因、尤其是心脏方面的问题被激发,也可能是尝试突破自己却成了爆缸透支。哪怕是十公里或更短距离的“迷你马拉松”,对身体也有一定要求。贸然去跑马拉松带来的伤害很可能是不可逆的,为了成绩或者为了完赛而硬撑,都极有可能酿成悲剧。

(▲ 2015年深圳马拉松,某参加半程马拉松的33岁男选手在距离终点400米处倒地,抢救期间太太和女儿在医院外等候的画面令人心碎。图/网络)

马拉松猝死大多出现在半程马拉松或更短距离的项目上,且高发于比赛后半段,尤其是终点附近。当选手以几近爆缸的状态去咬牙拼最后一段路,身体也到了很危险的一个临界点,心脏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正常状态。待心脏出现显性的状况,此时留给选手或救援者的时间就非常紧张了。

另外,哪怕是一个久经沙场的马拉松“老鸟”,也不代表着他对自己身体就是完全了解的,有些身体隐疾未被察觉并不代表不存在。国内外都有不少完成过多场马拉松的老鸟,却在某一次比赛中忽然倒地的例子。因此马拉松跑者对身体,尤其是心脏方面的全面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这和几乎所有人类航天史上的教训类似,灾难的发生都出现在细小的不易觉察的部件上,然而隐情却在很早就埋下了。

假使体检时真发现心脏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,马拉松之门未必就从此对你关上大门。国外有不少跑者起初都被医院判了极刑,被认为绝对不适合参加运动,但他们最终慢慢锻炼,甚至完成了马拉松且成绩斐然。比较被认可的看法是,适量的跑步对心脏是有益的,尽管它不会让人彻底远离心脏病。那些在马拉松中发生意外的跑者,即使他们不去跑步,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疾病发作。

马拉松赛事近年在组织上也在不断提升安全措施,包括报名时强制选手提交体检报告,在赛道上设计足够多的救护站和自动除颤器(AED),有些还一路安排了医疗跑者做机动巡查。不过这些都是预防和补救,很难做到绝对的保障,这其中最关键的还在选手自己。

(▲ 东京马拉松被认为是服务最佳的马拉松赛事,组委会也安排了大量的医疗志愿者,背着急救药物和AED设备,以应对赛道上出现的紧急状况。图/作者 )

之前看过一部关于翼装飞行的纪录片,那些飞行家都是实实在在的勇士,每一次从悬崖峭壁上跳下都可以用壮烈形容。据说这是迄今为止死亡率最高的运动,我相信它也许永远只是一群勇敢者的游戏,参与者远比旁观者有更清醒的心理准备。这与跑马拉松发生生命意外不是概率高低的区别,也绝非直面死亡时的坦然或懊悔感的差别。与那些更为危险刺激的体育项目不同,很少有跑马拉松的人会说,自己会在这项运动中燃烧生命。

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死了,后来跑它的人却是为了更好的活着。这样看起来,无论参与者还是围观者,面对马拉松猝死事件的心态可能更接近F1赛车或者商业飞机,每一次安全设计上的升级,都有成千上万次的试验,以及过往那些事故的血泪教训——正如永远不可能杜绝意外的发生,但一定需要将它尽可能的降低。

马拉松猝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

毋庸置疑的是,马拉松绝非一项高风险的运动。此前英国和美国的数据统计,跑马拉松发生猝死的概率分别为0.8人/10万和0.75人/10万,也就是说大约13万人次的马拉松选手中,才可能出现1例猝死事件(1/130000)。将悲剧归结为运动本身并不是什么站得住脚的论调。

相比之下,危险系数高的多的滑翔伞(1/560)、拳击(1/2200)、攀岩(1/1750),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骑车(1/40845)、开车(1/6700)、户外徒步(1/15700),在危险发生的概率上都要远高于马拉松。

马拉松猝死的发生被大肆解读并不意外,大抵是因为诸如滑翔伞、拳击这样的更具挑战的运动离普罗大众尚有距离,人们也会默认它们与生俱来的危险性。而骑行和开车出现的事故又过于常见,两者也早已完全融入现代生活的一部分,并不具有可替代性。这样一来 正在风头上的马拉松就具备了成为话题中心的潜力,猝死是新闻热词,马拉松是众矢之的,结合之后,每一次马拉松猝死的发生都自带扬声器效果,传播能量惊人。

这和空难有些类似,发生时都会引发舆论对安全性的担忧,但必须承认商业飞行一直是最为可靠的交通方式。事实上在跑者群体中,对马拉松猝死的看法要更为理性和坦然很多,他们也更清楚该判极刑的并非运动本身,更多的是人为的疏忽。在如此庞大的基数前,用个例来评判马拉松是个高危运动,显然并不客观。

跑马拉松的一些注意事项

为什么相比全程马拉松,半程出事的概率反而更高?

参加全马的选手通常跑龄更长,对自身能力更了解,而半马选手的参赛经验相比要缺乏不少,觉得自己尚有体力或为了实现成绩往往选择冲刺完赛;另外一些已经完成过全马的选手,面对半马时难免有轻视,殊不知距离减半并不意味着难度减半,盲目在半程项目上拼速度,受伤概率也会增加。

为何在马拉松末段尽量不要冲刺?

此时无论是体能还是肌肉力量都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,长时间运动下心脏的负荷也达到一个较大值,强行提速容易受伤,也非常容易引发心脏问题。况且长距离赛事,终点前的发力对成绩并无多大影响,对身体带来的压力却是成倍的。与其分秒必争的冲刺,不如赛前制定一个切实的目标,中按预计配速完成比赛。

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参加马拉松?

首先成为马拉松跑者意味着你有长期且规律的训练,足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做好应对马拉松这样长距离的准备。马拉松比赛规模庞大,组委会无法强制确保每个人都经过有效体检,走过场式的体检报告只停留在简单的血压、心率,远远无法保证你适合参赛。赛前全方位体检,尤其心血管方面是很有必要的。胸科医院提供的平板测试、彩超等都可以检测心脏是否存在先天疾病缺陷。

符合上述要求的马拉松跑者是否参赛一定万无一失了?

猝死者中不乏身体健康且全面体检的人,仍难免意外,因为长跑时身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,不同温度湿度和当时的状态都会左右体感,感到不适切记降速至步行,有必要及时求助他人。马拉松成绩基于长时间的系统训练,赛前两周内的训练更多为了调整比赛状态,对提高成绩并不会有帮助,所以避免短期训练。如果无法达到比赛状态,与其硬拼,不如换个更稳妥的心态,慢慢跑或下次再来。相比生命而言,完赛、成绩、名次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呢?来日方长,退赛不丢人。

如何应对马拉松赛中的突发状况?

如果自己感觉身体不适,应立即慢慢放缓速度,寻求赛道旁志愿者或他人的帮助。如果看到他人忽然倒地,切记第一时间求助赛道医疗志愿者,并尽快协助志愿者转移伤员。人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,心脏停止供氧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。发生意外时抢救越及时越好,每晚1分钟,存活几率便降低7%至10%。

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在马拉松比赛中得到保障?

报名马拉松时,注意组织者在补给、医疗点、医护人员、AED等救助设置上的安排,选择可靠的赛事也是为自己多加一份保护。同时一定要避免霸王跑或使用他人的参赛名额,以最大限度保障自己权益。

马拉松赛前应该如何准备?

装备上,多留意比赛当天的气温和湿度,选择合适的衣物,不要在比赛日尝试此前未使用过的装备。心率表也能更好的让你了解当下身体状态。注意比赛细节,比如赛前热身。有条件者赛前一两周即调整到比赛时间,保证睡眠,调整作息,饮食也要有针对性。